首页 > 热点资讯 

地产创新Work频出 中国房地产路归何处

时间:2015-07-10 来源:未知 责编:
     时隔三年,潘石屹争做“地产界乔布斯”的论调再次出现,此番重提是潘石屹向WeWork寻求地产创新的有益尝试。
     WeWork是一个具有全新商业模式的地产租赁公司,其在美国短短四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翻看WeWork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家“小而强大”的公司,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WeWork实现了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估值超过50亿美元;预计2015年的营业收入将增加到4亿多美元,在其新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或将达到100亿美元。
    潘石屹、毛大庆等人的涉足,让我们开始熟悉WeWork,如果直译WeWork,“我们一起工作吧”会是比较贴切的翻译,它倡导的更多是协同办公方式。  
    WeWork的业务模式并不复杂,它实现了办公场地的有效利用,将整层写字楼租下,再拆分成独立的办公空间进行出租。这种商业地产承租模式进入中国房产市场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潘石屹望京SOHO 3Q项目几乎满租,上海的租住率也达到80%。
    虽然掌声不断,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Work”模式还处于空有硬体建筑物理空间的水平,缺乏苦练内功的精神。不论是潘石屹的3Q还是毛大庆的“创客工场”,其大体形式不外乎改以往的“整租”为“分租”,仅仅是房屋物理空间上的改变,对WeWork内涵的引入似乎稍迟了一步。
    按照潘石屹的设计,未来SOHO会在3Q项目里为业主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和平台。即便如此,3Q的核心竞争力也似乎还停留在办公场所物理属性本身,没有更多与共享、互联网因素相关的惊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国内在“互联网+”东风的大环境影响下,房地产开发商都在与互联网合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互通,努力向互联网寻求升级和转型。
    根据骏豪日前宣布的iWORKS模式来看,不仅跳出了简单的拆分房屋物理空间的形式,还将自己定位在“商办地产服务运营商”的角色,试图打造一个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满足更多商务和生活需求的“生态圈”系统。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iWORKS模式,更注重商务系统的搭建和资产的管理服务,在立足于互联网、云技术的基础上,希望为客户提供更智能化、更具服务性、更符合未来的商务体验,这些似乎可以弥补缺少内涵的各类“Work”。
    在当前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内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视会在未来催生出更多的办公需求。而目前,被各类“Work”围困下的中国地产行业,选择如何转型就变得异常重要。
    高力国际华北区办公楼服务部副董事王斌认为,未来国内版的WeWork应该是不同于仅靠租房盈利的美国版WeWork拷贝,而应向着具有更多实质内涵、更多的拓展想象空间进行转变,才能在未来有力引导市场并占领先机。
 

相关阅读

深耕情绪消费,创新产品形态,是IP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法则。酷乐潮玩自2023年10月推出原创IP"豚豚崽&quo[详细]
2024年义乌礼品、时尚用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以下简称义乌礼品展)将于2024年5月19日-21日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A1[详细]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鲜花不再只出现在生日、情人节、教师节、婚礼等特定节日场景中,花卉电商们为了提高产品复购率与[详细]
吉东泰康拜博集团级专家泰康拜博医疗集团颌面外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泰康拜博口腔浙江事业部医疗总院长、总监国家执业医师临[详细]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哪一种品类,种草行为对消费者最后产生购买行为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74%的用户曾经购买过被种草的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