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动态 

文学奖为何惹争议?或因评奖定位标准不明确

时间:2014-08-14 来源:小貓 责编:

  □宋家宏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奖恐怕是文坛的第一件难事,哪怕是诺奖,我们也见识了获奖之后的众说纷纭。本届鲁奖还未开评已经由“方柳之争”拉开了硝烟四起的序幕。终于,揭晓了。我不想对具体作品评头论足,我的看法肯定不可能与评委们完全一致,我想说说我的总体印象——关于评奖定位标准的变迁。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定位标准是奖给“作家”的奖项,作家以他长期的创作,产生了一系列构成影响的作品,之后在某一年获得了奖。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前的定位标准都是奖给“作品”的奖项,某个作家在某个时段内创作出了在这个时段最优秀的某部作品,因此而获奖。茅盾文学奖是四年一次,之前鲁迅文学奖是三年一次,现在也变为四年一次了。茅奖、鲁奖都以作品为价值衡量中心,不太考虑写出这部作品的作家之前的影响力。

  我感到,从2011年所评的茅盾文学奖起,评奖的定位标准开始发生变化。大腕云集,所依托的作品又并非这位大腕最好的作品,甚至不是这个时段内最好的作品,在我看来,张炜、莫言、毕飞宇皆如此。但是想一想,他们又确实早该获奖了!可是,这样一“想”,评奖的定位标准不是已经从“作品”转到了“作家”了吗?

  本届(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我最关心的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以及理论这四类,对这四类作家、作品也相对熟悉。从评奖结果来看,我以为评奖定位标准的变迁也是明显的。同样,得全票的几乎都是在文坛熬了数十年,且有持续影响力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其实,对一部作品得全票,本身就是可疑的,而对一个作家大家都认可,这种可能性更大)。而这次得全票的人数可能是最多的一次,至少比我参加评奖的第五届多得多。但所依托的作品仍然不一定是这个时段最好的作品,甚至也不是这位作家最好的作品;而他们应该获奖了,至少中篇小说、理论类皆如此。这不是从考虑“作品”转移到了考虑“作家”了吗?至少参考了作家历史影响力、持续影响力的因素。

  评奖定位标准的这种变迁,好处是所评结果偶然性因素减少了,争议也随之减少,人们在大腕的面前,至少服气的因素会增加一些,走左道旁门而获奖的机会也会少一些——你的创作没有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力是不可能获奖的。坏处是这个时段的一些优秀作品会被并不优秀的作品掩盖,因为创作它的作家可能是无名之辈——新人的出现更难了。甚至,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不够大,但又创作出了真正的好作品的也不一定能获奖,我认为在这次评奖中就有这样的作品。而新人的作品本身就很难引起文坛的重视。

  当然可以说,一个作家应该勤奋创作,持续地产生影响力,写出一篇比一篇好的作品,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苛求,一些天才作家也不大可能佳作连连。张爱玲的创作高峰只有短短的两年,而且是刚出道的那两年!

  鲁迅文学奖,包括茅盾文学奖定位标准发生变迁了吗?还是在变迁的过程中?我以为,如果定位标准不明确(是给“作家”还是给“作品”?),会带来评委、作家、读者以及关心这些奖项的所有人内心价值标准的混乱,争议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关阅读

日前,一面印有医术精湛传四方,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由一位叫朱彦的患者送到了佳美口腔永定门路门诊部刘刚主任的诊室,表[详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落实市委常委会关于扶贫[详细]
秋高气燥,是火灾的高发阶段。近期,邯郸一老旧居民楼因电路老化引发一场火灾事故。滚滚浓烟中,交巡警赵东东奋不顾身、秒[详细]
自从家人智能校园暴力AI防控解决方案在上海教育后勤设备展上与大家见面后,不少行业内的同仁与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对解决方[详细]
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圆满闭幕,而水成的健康饮水服务仍在持续中。在国展中心内,水成的几十台直饮净水设备已经服役了[详细]